王应睐教授对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林其谁院士

1929年王应睐教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自那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六十二年中,以他渊博的学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营养、维生素、血红蛋白、酶、物质代谢、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成果,更为可贵的是王应睐教授还团结、培养和领导了一批批生物化学工作者为发展中国的生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应睐教授是公认的在国内近代方法研究生物化学,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

1938年-1945年王应睐教授在英国学习与工作,先在维生素方面开展研究,他和T.Moore首先发现了服用过量维生素A的毒理作用;此外还发现了机体在缺乏维生素E时的组织变态现象。在随后开展的血红蛋白研究中,王应睐教授在国际上第一个证明豆科植物根瘤中含有血红蛋白。他对马蝇蛆血红蛋白的研究,阐明了不同生化条件下血红蛋白的性质与功能的关系。

解放后,王应睐教授系统地研究了琥珀酸脱氢酶,它是三羧酸循环酶系中唯一与线粒体内膜结合的脱氢酶。王应睐教授在琥珀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辅基鉴定以及辅基与酶蛋白的连接方式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琥珀酸脱氢酶是第一个被成功地纯化的膜蛋白。更有意义的是,在王应睐教授建立的纯化琥珀酸脱氢酶的方法的基础上金祖贻教授成功地把溶解的琥珀酸脱氢酶重组到缺乏琥珀酸脱氢酶的线粒体内膜制剂上,这是第一个膜蛋白的重组合。王应睐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琥珀酸脱氢酶中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辅基是以共价键与酶蛋白结合的,这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以共价键结合的异咯嗪蛋白质。

王应睐教授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也是科研工作的出色组织者和领导人。他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在于它高瞻远瞩,根据国际上生物科学发展的趋势,把我国的生化事业建立在先进的立足点上,迎头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二次大战后,酶学、蛋白质、核酸、和中间代谢成为生物化学学科的生长点。王应睐教授积极组织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所在1953年-1958年间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十年代中后期,分子生物学兴起给生物科学各分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王应睐教授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在国家制订科技长远规划时,及时提出建议加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七十年代王应睐教授反复讲述国际上发展遗传工程的重要应用前景,坚持安排力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一艰辛的播种为后来上海生物化学所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王应睐教授作为所长全身心地投入重新组织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科学研究的繁重工作中,一方面他把握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恢复传统有特色的研究室的同时,还分别成立了以沈昭文教授为首的研究复合糖类为主的四室及以李载平教授为首的分子遗传室;另一方面他积极与国际著名科学家联系,派遣科研骨干到先进的实验室进修学习,力争把在十年浩劫中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尽快地弥补我们的差距。从1981年起,派遣出国的骨干陆续回国,生化所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

在重新组织好生化所的科研,推动了全面掌握重组DNA的技术之后,王应睐教授又把目光投向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这个重要领域。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基因表达调控、信号转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等基本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王应睐教授亲自领导了一个课题组,研究tRNA合成酶与tRNA的相互作用。王应睐教授以他丰富的科研经验开辟的这个新领域,近年来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王应睐教授深知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学术带头人。在五十年代,他先后邀请了邹承鲁教授、张友端教授、王德宝教授、纽经义教授、周光宇教授来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王应睐教授充分支持他们,发挥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了为数不少的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使得以后于1958年初成立的生物化学研究所成为全国生物化学研究的带头单位。

王应睐教授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二项重大成果: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963年他担任人工合成胰岛素协作组组长,协调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及北京大学的合作,终于於1965年9月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王应睐教授在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工作中,一开始担任沪区协作组组长,自1977年起又挑起了整个研究工作的协作组组长的重担。在王应睐教授的领导下,1978年协作组成立了RNA连接酶制备、长片段连接和活力测定三个研究组,大大加快了步伐,于1981年得到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

王应睐教授在科学研究与组织领导科研上的杰出成就使他赢得了许多荣誉。他是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和美术学院的外国院士,匈牙利科学院名誉院士,捷克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会员。在1988年第20届美国迈阿密生物技术讨论会上,他被授予“特殊成就奖”。王应睐教授还得到我国陈嘉庚奖和何梁何利奖的表彰。

王应睐教授是深受广大生物化学工作者爱戴的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以他为首创建了中国生物化学会,并且担任了头三届理事长,对于促进我国生物化学事业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他组织创办的高级生化训练班,培养过几代生物化学工作者,特别是1979年在上海、杭州两地同时举办的高级生化训练班有学员500人,为学员打下了踏实的生化基础。王应睐教授治学严谨、为人敦厚、不谋私利,一心为中国的生化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一直到去年在生病住院前,还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在关心课题组工作的同时,积极支持后任所长们的工作,发挥影响,帮助所长处理矛盾与困难,使上海生化所不断走在科学研究的前沿。王应睐教授提出的“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学风已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勤恳踏实地工作,王应睐教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激励着我们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