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应睐老师实验室工作的日子里

林胜祥 程晓东

最近有机会翻阅到应睐老师在八零年前后的信,那是胜祥在赴法攻读研究生的初期。他多次强调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他在82 年 2 月 18 日的信里就说得更明确:“我早在 79 年就主张将来我们酶室应该组织一部分力量开展酶与核酸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和核酸室合作,酶室着重从酶的性质,如溶液构象,结构与功能关系入手;而核酸室可较多的从核酸的角度,选择的酶可以是与核酸功能有密切关系的酶或内切酶等等。……如果你们愿意继续搞你们在国外已熟悉的工作,亦未尝不可。因为你们现在的研究属于酶与核酸关系的范畴。”

他在生化所开创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当时在国际上也是新的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新世纪以来,仍然是生物界的一个重点,因为这些相互作用揭示了从蛋白质生物合成、信号传递、细胞功能调控等很多重要的生物机制。记得在八四年初, 在他的带动下, 我们查询了大量学术文献,选了亮氨酰tRNA合成酶和精氨酰tRNA合成酶为重要对象,后者属于一个特殊的合成酶,即与谷氨酰tRNA合成酶与谷氨酰胺tRNA合成酶一样,要有tRNA的存在才能表现氨基酸的活化。每个星期的组会,王老师在百忙之中,都来参加。他耐心听取研究人员及学生的汇报,他的发言,总在其他同志之后,简短明确,对学生及研究人员鼓励很大,至今历历在目。记得黄导廷同学与胜祥一起做的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亲和标记,是该酶提纯后的第一批实验,王老师几次亲自来实验室, 听取我们在工作台旁的讨论,并提出意见。他重视基础研究,因为这是为发展成应用所必需的。这些研究是他所领导的研究工作能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多次强调酶的溶液构象的物理化学方法。在我们405组,苂光,吸收光谱,园二色性等技术应用广泛。

实验室要发表文章,王老师总是从严要求,他强调实验要重复,结果要可靠, 他主张找水平合适的杂志发表。我们经过2-3年的工作,1987年得到了大肠杆菌精氨酰tRNA合成酶与tRNA及其他底物的详细的相互作用机制。胜祥提议把这文稿投去美国的Biochemistry杂志,老师既是支持,又要求保证质量,他要求将论文先寄给已去北京的邹承鲁老师审阅,邹老师接文后,很快给我们来了回音。他说,他很久以来就提议我们的科研工作的论文要发表到国外重要杂志上去。他既肯定了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工作的意义,又提出了语言等方面的详细而中肯的修改意见,在二位老师的关心下,两篇论文经认真修改后发出,很快就被Biochemistry 杂志接受,发表在同一期上。当时我们组里勤俭节约,大家对药品物资的使用很爱惜,由于那时经费有限,我们还“发明”了洗tip的枪,可以同时洗二十多个tips。当时的技术员李冰为大家做了很多工作。

晓东1985年北大毕业后考上生化所王老师的研究生。 当时我们405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用氨酰tRNA合成酶系统来理解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王老师决定让晓东参与刚起步的精氨酰tRNA合成酶的研究,并安排获法国国家博士回所的胜祥具体指导工作。在老师的亲自带领下,当时实验室老中青三代人丁兴旺,科研气氛甚浓。老师平时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他经常是最早到办公室工作的一个。以他为榜样,实验室从上到下个个干劲十足,气氛十分融洽,至今让人留恋怀念。记得一次生化所、生理所、细胞所研究生会联合组织科研学术活动,大家一致推荐王先生致开幕词,但又担心他工作繁忙,没想到他听后二话没说就欣然答应了。活动期间,他鼓励大家勇于创新,献身科学。尽管老师是忙里抽空,但作完报告后,他主动留下与同学们促膝谈心,直到活动结束后才离开。王老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为人典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师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为国家生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从不摆架子,待人处事都是和蔼可亲,顾全大局。晓东硕士毕业后投稿中国科学,文章发表后,老师为了处理稿费问题,亲自写信征求意见。他听了晓东将稿费用于实验室活动经费的提议后,十分高兴。从这些小事中处处可见他的大家风范,同时我们也领会了为何他在大家眼里是一位这么受人尊敬的长者。

晓东在生化所读研究生期间,老师已经八十有余,可他对待实验室工作及科研的态度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平时除了参加研究室组会,他还时常给我们传递最新的学术文献,鼓励我们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发表文章,他总要亲自过目修改。记得1990年初因晓东已毕业离所,为了修改我们的中国科学英文稿,老师曾五次写信询问核实。为了保证文章的精确,他亲自查阅晓东的毕业论文及实验记录,并多次核对文章中的计算,直到所有疑问都核实为止。这段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

九十年代初老师的研究生相继毕业离所,实验室里多名研究人员出国进修。 王老师在给晓东的来信中写道:“我年纪已大,不能冲锋陷阵,小组前途命运且待明春决定,回想几年前大家共同奋斗的兴旺情景,不胜眷恋之感。”充分表达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矢志不渝的一片赤诚。离所的研究生及其他人员,也仍与课题组保持良好的联系。精氨酰tRNA 合成酶的结构功能研究,一直在合作的形式下继续进行。即使在王老师逝世后还继续与接任课题组的王恩多研究员合作。获得了大肠杆菌精氨酰tRNA合成酶与tRNA复合物,以及人的精氨酰成酶的晶体,把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工作推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