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缅怀师德

林若翰

王应睐先生是我国生物化学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开创和发展了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生化人才,取得卓越成果与杰出贡献,无愧于人家称他为“中国生化先驱”。回忆56年前的九月份(1951年),我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来生化所的前身生理生化研究所报到。王先生接待了我,首先对他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满脸笑容介绍所里科研工作情况,随后带我到当时二楼及三楼各实验室与各位科研人员见面一一握手,并安排了我的学习与工作,亲临教诲,受益良多,也可以说是我新生命的开始。

在网络上,从谷歌与百度可以搜索出数百上千项有关王先生的报道,故他的事迹不再重复叙述。现就尚未报道他所创立的培养人才模式,缅怀师德及工作等方面加以介绍,略舒思念之情。

一、剑桥华夏融合培养模式

1. 啃英文生化专著
新来所的科研人员即研究实习员,因当时尚未建立研究生制度,首先都得自学一本国际上最新的生化专著《动态生化》(Baldwin: Dynamic Aspect of Biochemistry),这样既可提高英文阅读水平,又能全面掌握最新生化基础知识。

2. 亲自陪同实验
我当时首先跟老助理研究员陈善明先生(后任新疆分院副院长)一起作脱水蔬菜军工任务。其中有许多维生素的测定,有的氨基酸试剂市场上没有都要自己动手制备。王先生每天亲自陪同实验合成有机试剂,观看结果,掌握第一手材料。王先生回国时带回不少维生素及氨基酸试剂,也无偿地让我们使用。在重要关头,不但白天来,晚上我们阅读文献时,也到实验室复核结果,加以指导。

3. 上高级生化训练班
我参加的是1952年第二届高级生化训练班,同班一起参加学习的还有伍钦荣以及生理所的沈锷与范世藩,这是参照王先生在剑桥的经验而举办的。既请蛋白质、酶、代谢各导师轮流系统地讲授生化最新知识,又强调提高动手能力与研究方法,结业时还要参加闭卷考试。这也是为以后生化所举办高级生化训练班(共十届)并扩展范围到全国打下了基础。

4. 补修大学课程,取得学分
我们当时都是化学系毕业,生理学基础较差。因此新来学员,必须到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后上海医科大学)进修生理学。由生理学泰斗徐丰彦教授亲自授课,每周上三次课,还要参加生理实验课,并一起参加上医大的学期考试,取得学分。成绩由上医大送生化所存档。

5. 学习第二外文
除到上医大学习生理学外,还要选修德文。1953年上海分院又组织学习俄文。我与王先生一起参加俄文速成班。当时王先生年近五十,亦勤奋学习,背诵俄文生字。学习结业后,王先生还要我翻译一篇苏联科学院巴赫生化研究所H.C.格尔曼“关于细菌细胞的生化过程与结构成分间的关系”的论文,以后刊登在“生化学报”第一卷第四期上。

6. 写综述文章,做学术报告
指定题目,自查文献写综述文章,在全所做学术报告,进行答辩。这也就为以后取得“维生素B6影响鼠肝色氨酸过氧物酶的诱导生成”等成果奠定了基础。

7. 论文的署名与审查
一般研究论文,王先生自己都排名最后,但是自己设想的题目即由学生单独署名。如我自己提出的“大白鼠维生素B1缺乏与色氨酸代谢的关系”即可单独署名。王先生对论文向外投稿到其他杂志发表亦非常谨慎认真。如80年后,王先生即规定:凡我所任何人向“中国科学”投稿,每一篇论文,都必须送给他亲自审阅同意后才可向外寄出。

8. 师生关系融洽,家庭式交流
王先生注重师生家庭温馨方式,主张除实验室外,亦可到老师家交流工作,无所不聊。我初来连续五年,每年春节都是到王先生家过年,聆听师母刘润苓老师演奏钢琴,琴声悠扬,其乐融融,别有一番风味,师生关系融洽。

9. 关心政治,介绍学生参加九三
王先生是九三学社的老前辈,他在1953年即已参加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先后发展了十几位社员,包括生化所同事与学生。我1987年有幸也由他介绍参加九三学社。

二、共同编写《当代中国》中国科学院卷“生物化学”一章

《当代中国》丛书共150卷,中国科学院卷是其中的一卷。它是党中央书记处批准的一项国家大型图书工程。1999年《当代中国》丛书完成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我有幸与王先生共同作为《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生物化学”一章(第28章)的主要撰稿人。首先是由我组织搜集全国各研究所有关生化的研究成果,编写汇总成初稿。王先生多次亲自审阅,他逐段逐句仔细琢磨,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有问题即提出核实,并把初稿邮寄到有关各研究所征求意见。返回后,再加以修改补充。王先生与我多次参加院部在北京召集的编委与各学科撰稿人会议,审议核对内容,带头人署名问题等。互相比对,彼此合理分工,删掉重复之处。规定以“学科”分类,不以研究所分类。例如蛋白质,酶,核酸,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成果材料由有关各所提供,全部编入“生物化学”一章。而生化所的“生命现象的物理基础”,“计算生物化学”则编入“生物物理学”(第29章)一章。为了应邀赴京参加撰稿人交流会议,多次与王先生同机赴京,住在同一宾馆,同一房间。了解王先生很重视个人合理饮食,生活起居规律,天天参加户外锻炼。他每天必吃一苹果或其他水果,晚饭后一定外出散步一次,睡眠很香,这也是他的长寿之道。

三、师德与期望

献身、求实、团结、奋进——是王先生一生做人为学的原则与精炼概括,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宽容谦逊,平易近人是王先生的特点。我们要学习他献身科研事业,治学严谨,谦虚诚恳,严于律己,不屈不挠的创业风范,更要学习他勤奋学习,刻苦工作的钻研精神,以及爱护人才,团结同志的高尚品德。下面我摘录一段王先生在1987年中国生化学会与上海生化学会和生化所为他举办八十寿辰祝寿茶话会,题为“感激与不安”的答词,他说:

“我的心情万分激动,首先是感激心情。许多生化界朋友和其他同志挤出了宝贵的时间前来参加,还有市各级领导和中科院领导也在百忙中赶来祝贺。生化所不少同志为筹备‘前进中的生物化学’论文集和学术会议忙了数月之久。这种深情厚谊,我将永远铭记在心,鼓励我继续努力工作。其次是一种严重不安的心情,我总觉得自己几十年来对我国的生化事业贡献实在太少了,没有很好地完成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与期望。许多事可以做而未做好,例如把全国生化界团结更好些,至少促进上海地区的生命科学界更密切地交流与协作。希望九三学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工作委员会能联合社内外科学工作者,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共同为科技交流与合作作出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各方面的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矢志不渝热爱祖国的一片赤诚,感人至深。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宝贵经验与优良作风,正是我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需要很好学习的榜样。

四、赋诗缅怀

由于王先生几十年的治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高瞻远瞩,在十年动乱中又千方百计保留一些基础研究力量,因此使我国生化事业始终赶上世界潮流,更加蓬勃发展,得到中外学者的赞誉。现转录在王先生八十寿辰祝寿会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后任职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王子晖教授与前中国纺织大学名誉校长钱宝钧教授的二首贺诗(略作修改),作为本文的结束,以示缅怀。王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其一 风霜岁月磨铁杆,
     华夏生化誓凌空。
     琥珀酸酶胰岛素,
     百岁美誉中外同。

其二 金陵缔交六十春,友情如水亦如醇,
     愧我驽骀欲附骥,美君神俊冠群伦。
     科坛中外驰誉广,奥区朊酶绽花新,
     今日华堂齐称颂,拜祝永寿比大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