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为了谁?
你从何处而来,又将向何处去?
你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你没有宽敞明亮的房屋,没有高大上的仪器,没有浩浩荡荡的人才队伍。无论走在哪里,你都是如此地谦逊随和。在技术支撑的队伍里,你低调地默默散发自己的光华。
每天我都和你在一起,久到我已经忘了最初的你,忘了有多久没有仔细端详过你。如今的你成熟稳定,大气谦和,而曾经的你呢,仔细回想,感慨万千。
2009年,第一届中国果蝇大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大家惊讶发现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文明大国中国竟然没有自己的果蝇资源中心,也没有技术支撑平台,果蝇品系基本都是靠进口,转基因大多靠国外的机构。而美国、日本、英国、奥地利等都早已建立了自己的果蝇资源中心,搜集各类品系,并设立专项自己制备RNAi果蝇资源库等。大家一致觉得建立中国自己的果蝇资源库是刻不容缓的事。但是,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么办呢?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中科院是中国科研的先驱领导,方方面面走在前列。生化与细胞所为了支持中国科研事业发展,在所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鼎力支持,出钱出力筹建了中国第一家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而我作为平台的第一位工作人员,成为有幸参与并见证平台起步的那名幸运儿。
万事开头难,41号楼730那个不足40平方,没有窗的黑暗小屋,那就是我国第一个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博士后刚出站的我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往前走,把科研工作者的委托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全身心投入,以服务科研为宗旨,撸起袖子加油干。关起门来,不分昼夜,只有墙上古式的555挂钟滴答滴答,显示时间的流逝。随着资源库品系的日渐增多,显微注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平台的影响力逐步显现。当2013年我站在第二届中国果蝇大会的报告台上,台下如雷的掌声响起,我明白,这掌声表明的不仅是大家对平台工作的肯定,更是大家有了自己的支撑团队的欣慰。而到2017年,平台已有正式员工5名,搜集各类品系12000多个,累计提供显微注射技术服务3000余次,为全国150多个科研团队提供了技术服务。站在平台的门口,回首来时路,我感到无比欣慰。
聚力科创一定要有坚实的依托。平台取得的好成绩不是靠单打独斗得来的,他一直植根于生化与细胞所这个优秀的科研团队。生化与细胞所在筹建平台后,一直默默给予支持。平台起始只有两名工作人员,而在业务稍有发展后,所里主动给平台增派人手,还增加了18个平方的朝南小屋,我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沐浴在阳光里,心里无比温暖。而在41号楼决定拆除后,所里在住房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了80平方给我们,就是我们现在生化与细胞所新大楼212室。
硬件软件都很重要,生化与细胞所两手都抓,两手都很硬。所里的平台管理非常规范,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研究所要求每个平台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做技术支撑,所里的PI也无私帮助平台成长。在所领导的统筹规划下,2014年我们所成立了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并加入了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稳定工作团队,研究所设立了合理的晋升机制和薪酬体系,并积极“请进来、走出去”,与苏州纳米所等优秀团队交流合作,扩大宣传。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的发展有生化与细胞所一路护航,明天一定会更好。
任何一个成功的科研机构,都需要一支优秀的技术支撑队伍。他们技术精湛,勤勤恳恳;他们默默无闻,但每一篇科研论文里都有他们的身影。对技术支撑队伍的支持,也就是对科研一线的支持。而一个优秀的支撑机构,也一定需要科研机构的鼎力支持,才能实现科学上的“共赢”,这就更需要我们精诚团结,努力创新。
我已经站在技术支撑队伍里很多年,春去秋来,曾经来平台认真学习、踏实实验的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回来了一批又一批,而我仍坚持守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三党支部:吴薇(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
Copyright 201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