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党员,我跟随生化与细胞所第十五党支部,不断学习党的理论与创新知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第十五党支部以集中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研读十九大报告,讨论“我在团队中的位置”。立足科研工作,聊聊研究团队的故事。
2013年7月,我进入鲍岚老师实验室读研。我很幸运能加入鲍岚实验室这个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共有18人,其中党员有5人,分别是王斌、冯文峰、朱婧翔、王少刚和我。在这五年间,有师兄师姐毕业离开,也有新成员不断地加入,而不变的则是我们整个团队和谐积极的工作热情与友谊。
王斌是我们实验室的副研究员。作为实验室的老骨干,他参与了实验室许多重要的工作,在最近的工作总结中他提到:“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科研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团队协作精神在我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性。在攻读博士期间,我和同年级的合作者一起讨论和分析课题的每一步进展和具体的实验细节。特别是面对很难解决的体外神经细胞分隔培养技术,互相鼓励不放弃,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能够成功建立并作为核心方法为首次证明离子通道在神经元轴突中逆行运输传递信号的理论提供重要证据。博士后时期,我和师弟一起合作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神经元轴突中非编码RNA分子的功能。当遇到无法在神经轴突中同时标记非编码RNA、靶基因以及RNA结合蛋白的困难时,我几乎选择放弃了使用这样的方法。而我的合作者却尝试了多种的探针结合条件以及探针浓度,并不断优化实验条件,直到最终可以清晰地完成来证明我们的研究理论。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如果没有团队每个成员的群策群力,我们就无法克服重重的障碍,即使每个人在困难面前使出浑身的力量,也终会有枯竭的一天。”王斌师兄的成功与他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他身处的这个团队也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特别是随着研究向着大规模、高通量方向快速发展,对研究证据的数量和严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团队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点上,冯文峰的感受颇深。他与师妹合作进行同一个方向的研究,虽然研究问题各有不同,但仍然存在广泛的合作。有次探究细胞周期的实验要求隔2小时收一次细胞,持续24小时,他们分别负责一半时间,通力合作,最终轻松地完成实验,避免了一人熬夜工作的疲劳。尽管这只是日常工作的一件小事,却也实实在在让人感受到团队的力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再强,能力也是有限的。唯有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才能一往无前,共同进步,在浩瀚的客观世界中淘得真金,为谋求人类福祉添砖加瓦。
在我们组,朱婧翔一直在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她认为做课题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怀着敬畏之心,严谨真实地反映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课题的走向,更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人生也伴随着课题的进展而不断成长。她曾经说过:“科研是一项工作,也是热爱它的人的信仰。做研究是一个探索真相的过程,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实验,但它的出发点也可以是人文的,过程也可以有个人情感贯穿其中。比如跟人类疾病相关的课题,受到的关注就较多。人们希望克服疾病、保持年轻的心愿是美好的,也是我们找寻治疗手段的最大动力。”
王少刚是我们的师弟,“我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他在实验室的成长。以前他会因为跑坏一块蛋白胶而伤心不已,会因为做了一天的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而难受。在导师的关心指导和小伙伴的鼓励下,现在他不会因为实验失败而发牢骚,而是会积极地寻找原因,会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继续整理思绪,重新再来。
科研是一项枯燥而又单调的事情,它占据着我们研究人员的大部分时间,就像一座围城,将我们与外面多彩的世界隔离。同时,科研也是一项美好事业,因为我们能发现未知的奥妙,能够为克服疾病找到希望,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成就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在枯燥难过的时候有人陪伴鼓励,在喜悦兴奋的时候有人分享祝福,大家共同拼搏,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十五党支部:史海翔
Copyright 201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